close

Gigola-B1-Poster.jpeg  

x1.jpeg  

手持蛇頭杖,絲綢襯衫與黑西裝,踩著油亮皮鞋,嘴角一抹蔑視群雄的冷睇,人見人愛,她誰也不愛,這就是姬哥拉。


《巴黎舞男》改編自法國作家蘿荷夏彭提耶(Laure Charpentie)1972年完成的同名小說,並由作家本人執導演筒,拍攝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,在此之前,夏彭提耶也有過編劇與舞台劇導演的經驗。夏彭提耶的小說《Gigola》當年甫出版便因其敏感的主題,與內容中對性愛鉅細靡遺的描述而遭查禁;直到30年之後,這本禁書方得以再次出版。不過,當夏彭提耶將小說搬上銀幕時,同志的肉體的歡愉並不是導演的敘事焦點,電影捕捉的是主角的明晰意志。(http://www.funscreen.com.tw/Review.asp?RV_id=544&period=316&#exp544

 

愛的啟蒙對一個女同志的意義,往往是難以釋懷的記憶,無論痛或恨,都是心底一塊不可以揭露也不可以被觸碰的缺口。女同電影裡,愛人死去是常有的情結,姬哥拉的愛慕之人也不例外,難堪的是,她雖愛她,她給了開始卻不愛她,她是為了別人而死。

 

在少女喬琪亞心裡割裂了缺口之後,她成為了紅燈區夜店裡招牌「姬哥拉」,姬哥拉也就是法文的「舞男」之意,聲色煙霧,肉慾情挑,紙醉金迷,時而迷人,時而冷酷,化身為喬治先生的姬哥拉,夜夜夜夜在女人的床榻徘徊,她的冷酷無情增添了神祕魅力,性愛技巧高超令女人沉迷她的銷魂無可自拔。她面無表情的與女人們做愛,無論是面對年輕貌美的蔻拉,還是老態龍鍾的寂寞貴婦,姬哥拉一概無動於衷,性服務對她而言,無關羞恥也非歡愉,貼近一種冷漠的觀看。

GIGOLA_FOTO.jpeg  

 

影片開始後很快就帶近了這位姬哥拉的家庭(每個同志都不免要面對的親情問題),吸鴉片愛賭博只知道伸手要錢的父親,離不開父親的保守天主教母親,典型的有令人從小看不起的父權,與容納不了與社會背道而馳的傳統母性。當喬治想擁抱母親時,母親閃躲了,優雅僵硬的母親,總是唸著喬治不同於一般女孩的打扮和行為,她接納敗壞的丈夫卻無法認同女兒。電影裡喬治與母親單獨相處時,並不與母親正面衝突,我想平淡(甚至乎冷淡)就是這部電影最寫實的地方,有人會說情感不夠激昂不夠深入情感,但事實上是一個想法熟成的人並不願意去傷害已經夠脆弱的親人,儘管同志身分不被親人所容受,再說像喬治一樣壓抑的角色,是不可能出現大吵大鬧的對辯景象。

p02.jpeg  

x2.jpeg  

 

喬治在自殺未遂時遇到了與初戀愛人相似的心理醫生,欲與其發生關係,終究無法進行,但與醫生對話的經過卻給了喬治不一樣的想法,對於喬治借種東尼懷孕這件事,友人和我有不一樣的看法。第一:自我認同,女歡與男歡之間的探索,嘗試著和男人做愛並且懷孕,經歷完整的『女人』階段。第二:療傷與補償,每一個傷口都有不同療癒的方式,懷孕作為一種獨特的療癒過程,並且把嬰兒交給孤單的母親,藉以彌補趕走父親又身為同志的女兒的缺陷。

 

也許在喬治心裡兩者皆有,作為同志身分,喬治似乎是一個大男人式的「鐵T」,揍人開槍絕不手軟,花錢出手大方,做愛不脫衣服,採主動權滿足女人,不離身的手杖甚至也是滿足女人的性愛用具之一,暗示著她在女人國的權力。她對可憐的女人強勢,妓女蔻拉,瘋女桃莉,強迫改造的殘暴之下帶著拯救的慈悲,這種強烈的主導慾即是源自於夭折初戀帶來的傷害吧!彷彿強迫症般的對待每個愛她的人兇狠,劇中有許多女女歡愛情節,在她手指與親吻下的女體反應皆高亢激烈,但喬治未曾有過一絲表情,導演大部分的歡愛鏡頭使用的是全景拍攝,有距離的觀看凸顯做愛的有慾無情,帶著觀眾一起探索這其中靈與肉的距離。

Visual_155541_056.jpeg  

 

手杖是喬治重要的力量象徵,在她和東尼借種之際,她放下了權力的手杖,卸下武裝,首次脫去衣服,將主導權交予男性。在和東尼上床之前的性愛,都只是肉體行為,可是觀眾的我卻感覺到,主導權交給男性時,從她順從地將頭靠在東尼身上讓他解開衣裳,喬治軟化的精神狀態,是某一種程度的「精神休息」,她終於閉上眼睛,把力量操作久之的疲憊,暫時交予男性承擔。

東尼是劇裡繼父親之後另一個男性角色,一開始她替東尼保管「槍」,後來向東尼「贖」蔻拉,再後來和東尼交易買「槍」,又誘惑他得到「種」,在這個男性角色和喬治的互動上,權力關係巧妙的交替迴轉,槍和女人鮮明寓意,從物體的槍到肉體的槍,說明在姬哥拉時代,與男性不得不交易的依賴性。

 

劇中呈現巴黎紅燈區畢嘉樂的風華樣貌,女同志夜店裡歌舞場面的串場效果增添了歌舞片的趣味,眾人爭相渴望的女中之王喬治華麗而頹廢,正對照著燈紅酒綠的夜生活,同志好友們雖親同手足情誼可鑑,卻不能脫離一種,彷彿生活在陰溝裡的,不受主流社會接納的黯然,夜生活的冒險狂歡,在金錢和酒肉裡翻騰的異度空虛,她們可能眾叛親離,可能孤獨終老,可能酗酒而精神崩潰,也可能死於街頭。

Visual_160118_006.jpeg  

Visual_156219_014.jpeg  

Visual_155541_033 (1).jpeg  Visual_155541_011 (1).jpeg   (露朵蓉)

看過美國拉子影集『L-word』都知道,國外女同的分際和台灣不太一樣,不太有所謂的男裝扮女裝扮之差別,『巴黎舞男』在外表上的差異較接近東方女同慣性裡的樣貌,表面上影片腥羶色,但其實它既不重視情慾,沒有敗德也不羞恥,不激昂挑戰社會認同,也非革命傳統思想,其實只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女同志追尋自我知覺的過程,雖然在當時被看做禁書,不過在現代性別意識不斷前進的如今,本片異於平常的單純,即使免不了哀傷氣氛,卻很契合當代女同志自我認同的共鳴力。

( 蘿荷夏彭提耶的『巴黎舞男』在該時代會被列為禁書,大概是因為她把同性戀寫的太過自然天生了,不符合當時大部分人們所知的『同性戀是一種不正常的精神病』吧!)

x3.jpe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n Lee 的頭像
    Run Lee

    Achilles' heel

    Ru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